缺爱的成长很痛

缺爱的成长很痛

有多少家庭和电影如出一辙。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一团不敢揭开,不敢曝光在真情阳光下的一潭烂泥。出众的音乐家母亲看见女儿的时候让人更觉得她是要上台迎接观众的,而不是卸下身上的一切身份作为一个真正地母亲来面对家庭成员。女儿伊娃在写信的时候当然也知道母亲的种种过往,虽然表面上和气一团,但童年的记忆中她对这位不称职的母亲只有吐槽和怨恨。

母亲夏洛特从年轻的时候就一心追求事业,家庭在她眼里更像是人生一段时间的“任务”。这个任务是并不在她人生的长期规划里面。大女儿童年时期几乎都是与保姆度过,与母亲的谈话也只是寥寥几句,甚至得不到母亲无条件的关爱。只有在听话和乖的时候才被母亲允许留在钢琴室与母亲互动。一旦母亲有事或者自己做出令母亲厌烦的事情,就会立刻被母亲立即赶出钢琴室。随着成长伊娃与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童年的记忆更多的是与父亲在空旷的房间里相依为伴但无话可说。也随着母亲的钢琴事业越来越成功,这个家已经容纳不下母亲的事业心。她开始越来越少回家,连患病的二女儿赫莲娜母亲也从不关注。

母亲冷漠的背后也与其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家里孩子多,母亲永远是被忽视的那个,只有在钢琴面前她才能得到大人们的更多关注。钢琴俨然成了她同年的避风港,安乐窝。但却无法疗愈缺爱的童年。母亲从未意识到过自己的问题,即使在众人面前巡演,跟优秀的音乐创作人,指挥一同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前,受到万人赞誉。然而目光和掌声永远无法填满这个伴随她一生的“黑洞”,这个黑洞给予她成功的能量,但这黑洞也逐渐将她的情感吞噬。小女儿的出生更像是她人生的"污点"。连大女儿都看得出,推开门的那一瞬间母亲是个准备台的演员。心理的台词早已准备好,表情到位。面对眼前这个残疾的女儿,母亲演出来的情感一步到位,该擦眼泪的时候擦眼泪,就像演了千百万遍一样。但会面完毕,关门的一瞬间,母亲又回到了那个现实中不耐烦,抱怨,自己高高在上。貌似刚才的自己演出了一部不该出演的剧目。言语中充满了对刚才发生过一切的唾弃和懊悔,她多想从这一切中逃离。

缺爱让母亲一直在逃避真正的情感,缺爱却让大女儿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我最大的障碍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我盲目地摸索,如果有人爱真实的我,也许我会有勇气正视自己,但对我来说,这种可能性很小”。她住在乡间小野远离城市,与一位牧师结婚,与牧师生的儿子却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即使发生过这一切伊娃仍旧坚毅地活着,甚至接来了患病的妹妹与自己同住,悉心照顾。两个姐妹间的对话母亲却一句都听不懂。伊娃不被母亲压抑的一生终于借着酒劲发泄了出来,童年时的伊娃尝试用各种顺从去讨好母亲——我有点驼背,你就让我练习体操,你觉得我的头发太长了,就把它剪短,剪得很丑; 你又觉得我牙不齐,就让我戴上牙箍,让我看起来像个怪物; 你说我不能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不问我是否愿意,就给我做了裙子,你给我书让我读,但我读不懂,一遍一遍看不懂; 然后,你和我讨论,你自己长篇大论,我头脑却一片空白”。但结果却是长期的自我压抑和自我仇恨。

母亲夏洛特就像是伯格曼的化身,那个在一直在通过电影反思自我的电影大师,最后依旧逃不过同样的“黑洞”。对于不擅长表达爱,缺少爱的人来说艺术和生活永远一个在前一个滞后,一个是避风港一个是想让人逃避的战场。母亲夏洛特说:“为什么我能够感情充沛地演奏钢琴作品,却对爱一无所知呢?伊娃对自己的丈夫说:我谁都没有爱过。小女儿赫莲娜痛苦地喊着:"妈妈,妈妈"。这中间所有人的语言其实都在指同样一个东西——爱。但电影并没有营造一个大家期待圆满的结局。因为伯格曼太知道现实中是没有人的行为习惯可以立即改变,尤其是爱人的能力,爱需要学习也需要通过代际遗传。

留言
回到顶部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
APP
我的